第一張是在【大屯山西峰】回望【面天山】(有反射板那座山頭)、【向天山】。 第二張是往【大屯山主峰】路徑上,回望【面天山】、【大屯山西峰】、【大屯山南峰】(依序從右到左)三個山頭。 【大屯山】連峰五個山頭算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經典路線。 對於以追求里程、追求速度的山友來說,【大屯山】連峰這條路線具備基本距離和爬升,算是縱走基礎路線。 對於喜好地理的山友來說,【大屯山】+【七星山】七連峰則是著名的台灣火山地形。 對於喜好植物生態的山友來說,陽明山國家公園涵蓋的區域北降現象顯著,1000m海拔就可以出現中海拔山區特性。 短短距離之內同時有低海拔溪谷(〖內雙溪古道〗群、三芝古道群),箭竹草原、中海拔丘陵區(〖風擎步道〗),山谷小平原(二子坪、大屯坪),在小小範圍之內聚集了幾種不同地理型態所催生的生態。 以往不太了解,為何要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? 過去總覺得這國家公園海拔不高,不像玉山、雪霸國家公園有著大量百岳,而且陽明山國家公園離都會區如此的近,公園區內佈滿許多人工建物。 心裡深深懷疑著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初衷為何? 不過,隨著心態放下單純追求里程、速度、風景的爬山,開始關注不同地理區域所出現相同或是不同的植物生態,開始體會陽明山國家公園這裡的獨特性,似乎開始慢慢認同國家公園的必要性,也開始拋棄那些單純以「爬山、運動」作為出發點的質疑。 因此在遊記的撰寫方向,也越來越側重地理位置與植物的整合。 在方法上,通常會先整理路線軌跡方向性,其次整理所記錄的植物在這軌跡上的分佈,並進一步根據物種在不同路線上出現的位置來做整合。 這樣的轉變才兩三年,比較有心得的是大屯尖葉槭和雙葉蕨這兩個比較常見的植物,希望這個方法可以持續下去。 大屯山系植物相關彙整 相簿: 【大屯山】系植物 FB:【 好野遊 賞台灣 】 【大屯山】群峰:植物彙整 〖二子坪步道〗〖大屯坪步道〗植物賞 〖菜公坑步道〗植物賞 【七星山】2018植物賞 〖七星公園〗植物賞 【小觀音山】、〖大屯溪古道〗植物賞 〖內雙溪古道〗群植物賞 擎天崗〖風擎步道〗〖冷擎步道〗植物賞 這篇彙整是三次行程累積的資料,分別是2017的【大屯山】五峰、2020年【大屯山】四峰、【大屯山】主峰, 2017年還沒有非常認真的紀錄植物,而且一次走五個山頭,時程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