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彙整「2019.11.03~04 【畢祿山】、〖820林道〗」行程的植物。
820林道、【畢祿山】行程海拔在2550m~3371m之間,所以這次紀錄的花草,都算是「高山花草」範圍之內。
這篇是將植物集中在一起,所以有些會分佈在不同海拔,像是「玉山抱莖籟簫」,從820林道到接近稜線叉路(已經超過3000m),都可以看到「玉山抱莖籟簫」。
另外像是「冷杉」,要接近3000m才會出現。
- 【畢祿山】台灣百岳編號39、海拔標高:3371m。(參考維基百科的「百岳編號表」)
- 【畢祿山】這次行程植物相簿請見:「2019【畢祿山】植物」
- 【畢祿山】完整行程說明遊記請見:2019.11.03~04 【畢祿山】(尚待整理)
- 歷次中高海拔旅程植物彙整:〖台灣高山植物花草〗(百岳、中級山)圖集彙整
- FB:【好野遊 賞台灣】
Part A、820林道
820林道從入口到營地,約8.2km,海拔都在2550m上下100m內。
『裂葉蔓黃菀』
這張是在820林道入口停車處看到的,鮮豔的黃色非常吸引人。
高山出現這樣一叢鮮豔黃花,以前只知道不是「#黃菀」就是「#一枝黃花」這兩類,
沒想到「#黃菀」還有分:「#小黃菀」、「#蔓黃菀」和「#裂葉蔓黃菀」,後兩者差異主要在於葉型有沒有分裂。
其實,在整理照片過程,只想到這是「黃菀」,沒有想到還可以細分三種,一直整理到下面這照片,看到背後模糊裂葉身影,才注意到網路資料所提到的「裂葉蔓黃菀」。
下面這張是不同植株。
『紫花鳳仙』
相簿彙整:【植物彙整】鳳仙(目前只拍到「紫花鳳仙」和「黃花鳳仙」)
久違的「紫花鳳仙」,好像都是在2000以上的山區,才會看到它。
這次很幸運的看到一整片,只是來不及細拍,已經看不到隊友,要趕緊追上。
抓緊時間,補拍一下葉子模樣。
『台灣澤蘭』
「台灣澤蘭」一向是斑蝶喜愛的蜜源植物,在這麼高海拔的山區,不知道是哪一種蝴蝶或是昆蟲採集台灣澤蘭花蜜?
『台灣鐵杉』
遊台灣山林巧遇「鐵杉」彙整集
相簿彙整:〖針葉林彙整〗鐵杉
『台灣紅榨槭』
台灣其他原生槭的彙整請見:
台灣原生〖槭〗:青楓、掌葉楓、尖葉楓、紅榨槭、樟葉槭、三角楓
相簿彙整:〖槭彙整〗:台灣紅榨槭
有別於低海拔的青楓楓紅,「台灣紅榨槭」楓紅是台灣中級山區才會比較常見的楓紅。
一進入820林道,就讓我感到驚喜,一路上滿滿的都是「台灣紅榨槭」落葉,從中橫入口一直到營地,都有著厚厚 「台灣紅榨槭」陪伴。
雖然一般所謂的楓紅,通常是指青楓或是掌葉槭,不過,這豐厚的紅柞槭落葉還是讓人開心。
下面這棵「台灣紅榨槭」是在820林道營地。
我們就在旁邊開火煮晚餐,一直沒有注意到這棵樹就是台灣紅榨槭,直到隔天出發前抬頭才注意到身旁這棵原來也是「台灣紅榨槭」,惦記著下山一定要記錄一下。
近距離看一下葉子,是很深的綠色,不知道這是正常綠色?還是準備要轉變成紅色??
單獨看一片台灣紅榨槭五爪葉子,是比較寬廣比例,不僅僅和青楓五爪葉子明顯不同,長寬比例上和尖葉槭狹長比例也有著明顯不同。
「台灣紅榨槭」這寬廣比例,還蠻像鴨的足蹼。
下山回程在820林道途中,看到這一對「台灣紅榨槭」小嫩葉,槭的典型對生葉序。
這嫩葉清脆綠色和尖葉槭好像,一開始還以為自己看到尖葉槭。
『阿里山薊』
高山『薊』分辨資料請見:高山『薊』遊記彙整(塔塔加薊、玉山薊、阿里山薊)
相簿彙整:〖薊彙整〗阿里山薊
(塔塔加薊、玉山薊、阿里山薊)這三種「薊」葉子的裂葉型態作為分辨的依據。
- 〖塔塔加薊〗的裂葉最為細長,而且裂葉之間的距離最寬,幾乎成一個大U字弧度,裂葉本身全緣,不會再有鋸齒裂葉。
- 〖玉山薊〗的裂葉也是細長型,但是比塔塔加薊〗裂葉短一點點,裂葉距離比較密,成一個小U或是大V型弧度,裂葉本身還會有些許裂葉鋸齒。
- 〖阿里山薊〗的裂葉是寬短型,裂葉距離密,成一個小U或是小V型弧度,裂葉本身還會有些許裂葉鋸齒。
前面兩張照片,明顯是「阿里山薊」
下面這張還是比較像「阿里山薊」
但是下面這張照片裡面有好幾株,尤其最左邊那一株蠻像「玉山薊」。
『玉山抱莖籟簫』
相簿彙整:〖籟簫彙整〗玉山抱莖籟簫
遊記:〖籟簫彙整〗玉山抱莖籟簫、尼泊爾籟簫
一直對這「玉山抱莖籟簫」很有好感,不知道為什麼?可能是在冷冷的高山上,看到會聯想到熱熱的蜜菊花茶,哈哈。
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名字「抱莖籟簫」,覺得蠻酷的。
「籟簫」兩個字,聽起來就是會唱歌的名字,抱著脖子在唱歌,真是很有個性的花。
台灣有兩種「抱莖籟簫」,照片這種細葉子是「玉山抱莖籟簫 」,還有一種寬葉子是「尼泊爾抱莖籟簫」,我個人還沒有看過。
這次在820林道,一路上的石壁有許多「玉山抱莖籟簫」聚落,現在剛好花期,我才認出來,這應該是耐旱型植物,潮濕的溪谷段,反而看不到「 #玉山抱莖籟簫 」。
這張右上角有個寬葉子,很像石蓮的,有可能就是「 #尼泊爾抱莖籟簫 」。
用自己的腳做對比,可以看到「玉山抱莖籟簫」植株非常小。
這兩株是在接近【畢祿山】步道兩旁岩壁上看到的,「玉山抱莖籟簫」生長海拔範圍還蠻廣的,比較喜歡的環境是乾冷岩壁。
『不知名植物』
『不知名蜘蛛網』
『不知名動物排遺』
猜測是山羌的排遺。
『台灣山白蘭』
相簿彙整:〖紫菀彙整〗台灣山白蘭、山白蘭、台灣馬蘭、馬蘭
這次認識的新朋友:「台灣山白蘭」。
花已經打得七零八落,也拍得不是很清楚,整體不是很好看。
這是第一次遇到「台灣山白蘭」,會知道這是台灣山白蘭,主要是因為這寬型葉子。
回來查資料之後,才知道「台灣馬蘭、山白蘭、台灣山白蘭」這三者只有「台灣山白蘭」是寬型葉子。
很奇妙的,會認識「山白蘭」,是因為一個不太相關的植物:在北部低海拔郊山溪谷很常見的「台灣馬藍」。
藍染原料的「台灣馬藍、馬藍和「台灣馬蘭」名字非常接近,所以很多資料都會合併在一起討論,實際上「台灣馬蘭」和「台灣馬藍」外表差異很大,不太容易混淆。
反倒是「台灣馬蘭、山白蘭、台灣山白蘭」這三種在中級山以上常見的小白花在外表上容易混淆。
(低海拔還有一種紫色花的「馬蘭」,因為生長環境不一樣,反倒是不太會混淆)
(現在除了拍花,都會記得要拍葉型,來幫助分辨)
在中級山以上遇到「台灣馬蘭」好多次,查到「台灣山白蘭」資料之後,突然懷疑過去自己自以為在中級山遇到好多次的「台灣馬蘭」,可能是山白蘭,哈哈。
Part B、畢祿山步道
〖畢祿山步道〗從海拔2550m的營地,開始到海拔約3350m的稜線叉路,約2km爬升800m,針葉林的變化比較大。
『台灣刺柏』
相簿彙整:〖針葉林彙整〗台灣刺柏
遊記:〖針葉林彙整〗台灣刺柏 遊記
相簿彙整:〖植物彙整〗針葉林
離開營地,開始陡升朝向【畢祿山】前進,注意到開始出現大量「台灣刺柏」。
結實累累的「台灣刺柏」,滿滿的果實看起來很有幸福感,哈哈,可惜都沒有看過紅噗噗的成熟模樣。
「台灣刺柏」刺柏小個子,在針葉林裡面,算是很不起眼的小傢伙。
算是非常常見的針葉林,超過2500m,幾乎就會和鐵杉一起遇到它。(這次,在820林道就遇到鐵杉,要往上爬畢祿山,才開始遇到刺柏)
不過,常走百岳的人應該不太喜歡「台灣刺柏」,葉子真的會扎進皮膚裡面。(我只是想掰開拍一下果實,就被扎一針,哈哈)
『紅毛杜鵑』
相簿彙整:【杜鵑彙整】紅毛杜鵑
杜鵑紀錄彙整:〖杜鵑〗遊記彙整
相簿彙整:【植物彙整】杜鵑
離開802林道營地,進入【畢祿山】步道之後,除了開始看到刺柏、華山松,還有就是這矮小的杜鵑。
820林道上都沒有看到杜鵑,可能是因為太潮濕,沒有陽光,畢竟820林道不是杜鵑喜愛的稜線地形。
現在11月不是高海拔杜鵑開花季節,無法以花色做快速分類。
六種高海拔杜鵑裡面,有兩種是樹型高大、大型葉片,【畢祿山】這杜鵑樹型個子矮小,葉子也是小型葉子,大致就可以踢除(台灣杜鵑、玉山杜鵑)這兩個可能性。
細葉杜鵑的葉子應該會更細小,也可以踢除(細葉杜鵑),
沒有太明顯特徵可以踢除(南澳杜鵑),不過,南澳杜鵑分佈少,就假設運氣沒有這樣好,遇到南澳杜鵑。
所以目前高海拔杜鵑只剩下兩種可能性:高山杜鵑、紅毛杜鵑。
「高山杜鵑、紅毛杜鵑」這兩種高海拔杜鵑在樹形、花色上都非常接近,最顯著的差異就是葉子反卷程度:高山杜鵑的葉子反捲得非常明顯,紅毛杜鵑的葉子只能些微的反卷。
所以在【畢祿山】的這些杜鵑,應該是「紅毛杜鵑」。
『華山松』
相簿彙整:〖松樹彙整〗華山松(一束五針)
遊記:〖松樹彙整〗華山松(一束五針)
相簿彙整:〖植物彙整〗針葉林
遊記:『台灣針葉木』彙整集
每次高山上,看到一束五針的松樹,都很困擾這到底是「華山松」?還是「五葉松」?
一般有三種方式,可以去分辨松針同樣是「一束五針」的華山松、五葉松 :
- 樹皮裂紋深淺:年邁的松樹,可以看樹皮,很深龜裂紋的是「五葉松」,淺淺鱗片紋的是「華山松」 ,這方式很容易看出差異,所以年邁的松樹比較容易分辨,但是對於年幼的「一束五針」松樹就不太容易分辨了。
- 松針長短:「華山松」松針會超過10公分,「五葉松」松針會短於10公分,不過這點很不容易分辨,因為兩種松樹松針長短有重疊範圍。
- 生長海拔: 「華山松」生長範圍在2000~3000m之間,「五葉松」生長範圍在300~2500m之間,【畢祿山】步道上接近三千米高山,這裡的一束五針松樹是「華山松」。(在820林道海拔約2550m,「五葉松」還是有機會生長,所以一束五針松樹就不太能確認是「華山松」。)
『玉山懸鉤子』
「玉山懸鉤子」又名「高山懸鉤子」。
「玉山懸鉤子」也是喜歡出現在乾燥的岩壁旁。
不太確定820林道上是否有「玉山懸鉤子」?這次是在步道旁岩壁才注意到。
『台灣冷杉』
相簿彙整:〖針葉林彙整〗台灣冷杉
遊記:〖針葉林彙整〗台灣冷杉 遊記
相簿彙整:〖植物彙整〗針葉林
很久很久沒有見著「冷杉」,也是因為自己有兩年沒到3000m以上的高山,有點老朋友的感覺。
PS:葉梢紅紅三顆是嫩芽,不是毬果。
每次緩慢爬行,初見到冷杉,就好像聽到她親生細語地說:已經3000m囉,小心不要冷著..............
一直很喜歡 #冷杉 這種肥美豐厚的葉型,有種溫暖的味道。也有可能是因為停下來拍照,立刻感受到低溫。
總是期盼著可以見到冷杉紫艷的毬果,不過,這次一如往昔的失落,不知道是不是總是在不對的時間遇到冷杉?
這次畢祿山步道旁遇到的都是纖細的幼齒冷杉,不若雪山或是玉山步道旁就可以和冷杉老頭打招呼。
『黃菀?』(尚不確定)
目前是以兩個特徵:葉緣鋸齒、瘦果的繖型花序,來猜測這是黃菀。
常常看到黃花盛開的黃菀,有花比照,相對好辨認,
但是花已經全都結成瘦果的情形下,反而不太敢確認。
在接近【畢祿山】稜線叉路的箭竹林旁,看到這一群瘦果。
本來以為是高海拔的蒲公英(能高蒲公英)或是刀傷草之類的。
不過看到這葉緣鋸齒狀,只能剔除蒲公英、刀傷草的可能性。
旁邊有比較矮的植株,近拍一點鋸齒葉緣。
從箭竹林竄出的瘦果棉絮,軟綿綿的感覺,會聯想到厚厚的被子,很溫暖的感覺。
近拍一點瘦果的繖型花序,來增加特徵對比。
目前只有想到這兩個特徵:葉緣鋸齒、瘦果的繖型花序,來輔助判斷是「黃菀」,不過不太敢完全確認。
『阿里山龍膽』
「阿里山龍膽」是百岳上常見的小花朵,幾乎每次到百岳都會遇到它。
百岳上, 「龍膽家族」真的很吸睛,不論是很期待再度看到「玉山龍膽」,或是尚且無緣的「黃斑龍膽」、「黑斑龍膽」、「台灣龍膽」,每一種都很美艷性感。
這次一路上都沒有看到 龍膽家族,本來以為無緣了,已經接近3000m,才看到這一小株、稀疏兩三朵花苞。
這次提醒自己記得拍花梗、花萼的部位。之前都被花朵吸走魂魄,忘記葉梗的部分。
這是花萼部位。(結果旁邊的紅毛杜鵑更清楚些,哈哈)
尚未完全張開的「阿里山龍膽」
和旁邊混生的葉梗。
『矮菊』
像身長脖子小紐扣的矮菊,雖然沒有辦法一整片那樣的漂亮,不過,這樣一顆一顆也蠻像糖果的。
祿山半山腰上很多矮菊,上山時不太敢拍,因為路徑小怕堵到後面的人。一直惦記著下山要拍,
還好大家先衝回營地,可以停下來拍。
『玉山毛蓮菜』(單毛毛蓮菜)
目前還不會分辨「玉山毛蓮菜」、「高山毛蓮菜」兩者差異?
(「玉山毛蓮菜」、「高山毛蓮菜」是不是同一種都還不是很確定。)
中高海拔上,黃花的菊科實在很多,光是看一朵花,常常分辨不出來,都要看葉序或花序,才有機會進一步分辨確認。
這棵黃色花朵花梗很長、每一梗單花,加上葉梗花梗上都有明顯濃濃茸毛,幾乎可以確定是高海拔的毛蓮菜。
加上這葉形,是「玉山毛蓮菜」的機率高很多。
這張照片有點誤導,旁邊卵形葉應該是別種植物,因為葉梗上沒有茸毛,不是這棵毛蓮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