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【耳空龜山】植物:【耳空龜山】【四分尾山】【大尖山】




這篇植物彙整集合三次和【耳空龜山】相關旅程拍攝的植物集合成一篇。



這是清幽的〖菁桐古道〗。

這倆張一張是【耳空龜山】基點附近的雙扇蕨盛況,一張是稜線上盛開的金毛杜鵑。「2018.03.29 〖菁桐古道〗-【耳空龜山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」這次路線,主要是想經由〖耳空龜山步道〗,從「菁桐車站」走到「汐止車站」,同時去回味一下【耳空龜山】基點附近雙葉蕨盛況。
這次旅程,包含三條步道:
  • 〖菁桐古道〗(2.7km)。
  • 〖耳空龜山步道〗(5.7km)。
  • 〖大尖山步道〗(2.6km)。
以及三座山:
  • 【耳空龜山】(588m)。
  • 【四分尾山】(641m )。
  • 【大尖山】(460m)。

  1. 遊記:2018.03.29 〖菁桐古道〗-【耳空龜山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
  2. 路線:路線紀錄:〖菁桐古道〗【耳空龜山】【四分尾山】【大尖山】
  3. FB:【好野遊 賞台灣
  4. 相簿:【耳空龜山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植物
  5. 植物:【耳空龜山】植物:〖菁桐古道〗【耳空龜山】【四分尾山】【大尖山】
  6. 遊記:淡蘭古道遊記路線彙整

【植物紀錄本文】


A、「菁桐車站」->〖菁桐街〗->〖菁桐古道〗入口。


【哈哼花】(又名「家蛇草」「抱壁蟑螂」)


【哈哼花】(又名「家蛇草」「抱壁蟑螂」),聽說【哈哼花】北部低海拔山區比較多,南部比較少。
【哈哼花】葉形

【哈哼花】整個鋪在路邊的山壁上,無走莖,葉形是長卵形,網路資料說這葉形像蟑螂,匍匐在山壁上,所以又叫作「抱壁蟑螂」,聽說這是有名的降血壓藥草。
【哈哼花】花序

【哈哼花】花序:總狀花序,長長花莖,單朵花互生。


B、〖菁桐古道〗->〖耳空龜山步道〗入口。


【佛式通泉草】


常見的【佛式通泉草】,階梯旁邊應該水源豐沛,才會有茂盛的通泉草。


【雙葉蕨】
相簿:【孓遺植物彙整】雙葉蕨
植物彙整:【孓遺植物】『雙葉蕨(雙扇蕨)』遊記彙整


這是菁桐古道,魔神仔洞附近,坍方的舊路上,看到唯一一小叢雙葉蕨,菁桐古道目前的正路比較潮濕,完全看不到它的飛爪。
〖菁桐古道〗這裡的「雙扇蕨」很少,在後面的【耳空龜山】才會出現大量「雙扇蕨」,稍後再彙整一下這次「雙扇蕨」的聚落分佈。

「早田氏蛇根草」


自從在【加里山】遇到「蛇根草」之後,在許多不同海拔地方像是中海拔的【加里山】,地海拔的〖一坑古道〗、〖絹絲瀑布〗、以及今天的〖菁桐古道〗都遇到「蛇根草」,若不是在花季,光是看葉子,實在認不出來是「蛇根草」,這花萼上有許多突起的瘤狀物,這應該是「早田氏蛇根草」。


「台灣山菊」


這是很常見的「台灣山菊」,就算不是花季,特殊的葉子都很容易辨認出來這是「台灣山菊」。

「大金髮蘚」


很訝異在古道中央看到一叢旺盛的「大金髮蘚」。
「大金髮蘚」常出現在溪谷旁泥濘土壤或是石頭上,甚至在雨季溪水較多季節,可以長在水裡面,非常喜歡水多環境。
這些「大金髮蘚」是在〖菁桐古道〗步道中間發現的,有點訝異竟然長在完全沒有溪流的步道中間。
〖菁桐古道〗雖然很潮濕,但是旁邊的溪流非常小,甚至沒有名稱,步道也離這個小溪流有點距離,「大金髮蘚」應該是沒有辦法存活在步道中間的。 稍微觀察一下,這些「大金髮蘚」底下是人工沙袋,猜測曾經大雨將步道沖刷成溝,所以用人工沙袋來補強步道平整度,因此雨水累積在沙袋裡面,產生適合大金髮蘚的潮濕環境,因而滋養了這樣生氣蓬勃的「大金髮蘚」。

「變葉懸鉤子」


猜測這是「刺花懸鉤子」。

「紅子莢蒾」


葉子表面光滑,猜測是「紅子莢蒾」。
這次在兩個路段,看到好多「紅子莢蒾」,一段是在〖菁桐古道〗接近汐止端,一段是在〖大尖山步道〗已經準備要下天秀宮階梯的路旁。
〖菁桐古道〗上的紅子莢蒾含苞待放,天秀宮階梯路旁紅子莢蒾已經綻放雪花片片的小花朵,非常漂亮。


「腎蕨」


 這是「腎蕨」根部塊莖,「腎蕨」保存水分的方式,若缺水,可以吃這塊莖補充水分。
「腎蕨」分佈範圍很廣,低海拔郊山或是中級山都很容易看到「腎蕨」。

並不是每一個「腎蕨」都會長出塊莖,曾經拔過幾棵,都沒有發現,後來慢慢找到一個模式:就是生長在非常乾燥土壤的「腎蕨」,比較容易長出塊莖,不過這尚待驗證。


「寒莓」


好大一片「寒莓」,可惜沒看到漿果。

C、〖耳空龜山步道〗->【耳空龜山】->〖大尖山步道〗入口。

5.7公里的〖耳空龜山步道〗一路是稜線,一開始從〖菁桐古道〗進入之後是「東北-西南」走向,在【581峰】之後,就轉變成「東南-西北」走向。
一直猜測這稜線走向的轉折是不是影響雙葉蕨分布的因素??

因此這裏會將〖耳空龜山步道〗分成兩部分:
  • 〖菁桐古道〗入口-【581峰】:「東北-西南」走向。
  • 【581峰】-〖大尖山步道〗入口:「東南-西北」走向。

C-1、〖菁桐古道〗入口-【581峰】:「東北-西南」走向。

「牛奶榕」


「牛奶榕」嫩葉呈現鮮紅色,非常漂亮,成熟後轉變成綠色。

「曲紋黛眼蝶」(雌褐蔭蝶)雄蝶


看到翅膀上那一堆眼環,猜測是蔭蝶,比對之下,應該是「曲紋黛眼蝶」(雌褐蔭蝶)雄蝶。


【雙葉蕨】
相簿:【孓遺植物彙整】雙葉蕨
植物彙整:【孓遺植物】『雙葉蕨(雙扇蕨)』遊記彙整


走在〖耳空龜山步道〗稜線上,慢慢開始出現比較多的「雙葉蕨」,不過在【581峰】之前的稜線上,「雙扇蕨」還不是很多,要轉向【耳空龜山】,才會出現比較多。

這幾個路段,可以看到少量出現的雙扇蕨,零星分佈。



後面〖耳空龜山步道〗接近【581峰】附近,這個位置也有少量的雙葉蕨。

雖然雙葉蕨喜好陽光,但是如此裸露位置,雙葉蕨不見得比較多,(步道左右兩側)反而是有點樹蔭,但是陽光還是可以充分灑下來的山坡,是雙葉蕨分布比較多的區域。

典型稜線路徑,可能是高度不夠,旁邊有比較高的山擋著風,〖耳空龜山步道〗稜線上都還有不少比較高的樹種,不像其他稜線步道,只能出現抗風性強的矮灌木(像是杜鵑)。

這是比較接近【581峰】的小邊坡,有一個小聚落出現。


「眉眼蝶」


「眉眼蝶」又名「小蛇目蝶、紫帶眉眼蝶、擬稻眉眼蝶」。
剛看到翅膀上那些小眼睛和那一道白色線條,本來以為這是永澤黃斑蔭蝶,後來覺得翅膀形狀不太一樣,後來才查到蛇目蝶也有類似眼睛紋路,才查到「小蛇目蝶」。

「小青斑蝶」


青斑蝶和紫斑蝶都非常喜歡澤蘭花香,每次遇到盛開的澤蘭,都會看到青斑蝶或是紫斑蝶在附近飛舞。
這青斑蝶的白紋面積比較大,應該是「小青斑蝶」。

「大屯尖葉槭」


令人驚喜的是,在〖耳空龜山步道〗上竟然看到「大屯尖葉槭」,這裏溫度應該不像擎天崗那樣低,竟然也適合「大屯尖葉槭」生長。

這張可以看到稜線上的「大屯尖葉槭」,相對於旁邊比較高大一點的樹種,「大屯尖葉槭」在這裡顯得矮小。



這次行程雖然是三月,但是都沒有看到這裡的「大屯尖葉槭」有花朵,也沒有翅果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海拔低、又比較熱,翅果已經提早成熟掉落??




【大屯尖葉槭聚落分佈心得】

很驚喜地會在 這裡看到「大屯尖葉槭」,這是這次【耳空龜山】路線「大屯尖葉槭」大約分布點。
(備註:這圖只有顯示位置,無法呈現分布密度)


「黑線黃尺蛾」

Q3290008 (1)
楊大哥眼睛很利,這躲在葉子下,都被楊大哥發現,這以前有找出名字,但是當下又想不起來,後來查出來是「黑線黃尺蛾」,沒想到尺蛾的成蟲也如此漂亮。


C-2、【581峰】-〖大尖山步道〗入口:「東南-西北」走向。


【581峰】很像一個假山頭,沒有什麼明顯的山頭模樣,也沒有基點,這裏是條三叉路:
從〖菁桐古道〗過來:東北-西南方向。
往【耳空龜山】方向(續行往【四分尾山】):東南-西北。
往【石底觀音山】(〖一坑古道〗方向):西。



【雙葉蕨】
相簿:【孓遺植物彙整】雙葉蕨
植物彙整:【孓遺植物】『雙葉蕨(雙扇蕨)』遊記彙整


這是「雙石塔」-【耳空龜山】之間,靠近【耳空龜山】附近山坡的大型雙葉蕨聚落,當時是個人看過最大聚落,後來在【猴山岳】稜線上【阿柔洋山】附近也看到類似大型雙葉蕨聚落。

【雙葉蕨聚落分佈心得】

這是「雙葉蕨」大約分布點。
(備註:這圖只有顯示位置,無法呈現分布密度)

這次路線包含三段路徑:〖菁桐古道〗、〖耳空龜山步道〗、〖大尖山步道〗。
第一段路徑,〖菁桐古道〗,是「淡蘭古道」當中的一段,算是是溪谷越嶺路,本來就預期不是適合雙葉蕨生長環境,果不其然,只有在魔神仔洞附近看到一小株雙葉蕨。

其他兩段路徑,〖耳空龜山步道〗、〖大尖山步道〗都是稜線步道,應該就有機會適合雙葉蕨生長。
但是有點出乎意料,第三段路徑〖大尖山步道〗上完全沒有看到雙葉蕨,【大尖山】、【四分尾山】高度都在500m附近,應該不是海拔高度因素,不確定〖大尖山步道〗不適合雙葉蕨生長的原因??
前一兩次活動就發現【耳空龜山】幾點附近山坡有大量的雙葉蕨聚落,所以這一次也是以第二段路徑〖耳空龜山步道〗作為重點觀察路徑。

這次的觀察發現兩點:
1、
〖耳空龜山步道〗稜線呈現一個閃電之字形狀:
第一段:菁桐端入口到【581峰】:東北-西南走向,
第二段:【581峰】-【耳空龜山】-山腰古道叉路:東南-西北走向,
第三段:山腰古道叉路-鵠鴣崙路出口,又恢復成:東北-西南走向,
〖耳空龜山步道〗這三段當中,都有雙葉蕨分佈,主要在第二段東南-西北走向的稜線上,尤其是【耳空龜山】-山腰古道叉路這段,雙葉蕨明顯的數量多且範圍大。
【581峰】附近還沒有很明顯的雙葉蕨聚落分佈,過了雙石塔,【耳空龜山】前後有不少大型雙葉蕨聚落。
而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布的比較零星,數量也比較少 。
2、
另外一點有趣的是,〖耳空龜山步道〗這三段的雙葉蕨聚落都生長在北邊的山坡,南邊的山坡則沒有雙葉蕨聚落,也就是:
第一段東北-西南走向稜線,雙葉蕨聚落生長在西北方向山坡,
第二段東南-西北走向稜線,雙葉蕨聚落生長在東北方向山坡,
第三段東北-西南走向稜線,雙葉蕨聚落生長在西北方向山坡,

結合上述兩點,也就是說〖耳空龜山步道〗東北方向山坡出現大量的雙葉蕨聚落。
(備註:雙葉蕨比較少出現在稜線上,但是喜歡群聚在稜線旁邊山坡)

「刺花懸鉤子」


這應該也是前面看到的「刺花懸鉤子」。


C-3、【耳空龜山】


「金毛杜鵑」


離開【耳空龜山】之後,往【四分尾山】方向續行,開始出現盛開的金毛杜鵑。
不太確定【耳空龜山】和〖菁桐古道〗之間稜線是否有金毛杜鵑?不過,這次只有【耳空龜山】、【四分尾山】之間可以看到盛開的金毛杜鵑。

這張可以看到金毛杜鵑生長在稜線上,雙葉蕨生長在山坡上。
〖風擎步道〗有著類似情境,稜線上生長著金毛杜鵑和大屯尖葉槭,邊坡則長著雙扇蕨,只是〖風擎步道〗稜線上有著非常多的大屯尖葉槭,非常少量的雙扇蕨。

下面這張,已經快要接近鵠鴣崙路出口,還可以看到盛開的金毛杜鵑,這樣一大叢金毛杜鵑真的很華麗。


【雙葉蕨】
相簿:【孓遺植物彙整】雙葉蕨
植物彙整:【孓遺植物】『雙葉蕨(雙扇蕨)』遊記彙整


往【四分尾山】方向,【耳空龜山】基點附近還有幾大聚落的雙扇蕨。

這段緩坡也開始出現大量雙葉蕨。

數量雖然沒有剛才邊坡得多,不過,這裡地勢平緩非常方便接近去拍雙葉蕨,尤其幼苗。

這棵雙葉蕨幼苗紅噗噗的非常漂亮,毛茸茸的像小毛球,從上方的角度看這棵幼苗,似乎更加紅潤。



這兩張可以看到邊坡旁,茂盛的雙扇蕨聚落。



續行已經快要到〖耳空龜山步道〗出口(鵠鴣崙路),本來以為不會在看到雙葉蕨,沒想到在這平緩山坡又看到一大片雙葉覺聚落,看著紅嫩葉片真是蠻開心的。

雖然已經走得很累,忍不住停留一會,多拍些特寫。

這一片真是完美無瑕,是這一陣子拍到最完整無缺的雙葉蕨葉片。


往「小坑山」叉路牌,這裡是最後看到「雙扇蕨」身影的地方。


「大屯尖葉槭」



這裡又發現一棵大屯尖葉槭,一路上並沒有發現太多大屯尖葉槭,但是已經非常驚喜。



雖然只有幾棵大屯尖葉槭,數量比想像中的多,本來以為〖耳空龜山〗上會完全沒有大屯尖葉槭。




「蕨」


這兩張照片是為了記錄一下,二回羽狀複葉和三回羽狀複葉,排列在一起,就比較看得出來明顯差異。
本來以為這樣矮小的可能是「台灣樹蕨」,不過也有可能是幼小的「觀音座蓮」,這需要再查證。


「栗蕨」


這是栗蕨的嫩芽,也是非常漂亮,上次在大油坑拍了不少。


D、〖大尖山步道〗

2.6km的〖大尖山步道〗,經過兩個山頭:【四分尾山】、【大尖山】,其中【大尖山】是小百岳。



D-1、【四分尾山】->【大尖山】


進入〖大尖山步道〗之後,已經看不到雙葉蕨蹤跡。
「大屯尖葉槭翅果??」


在這地面上發現灑落一地的翅果,還不太會從翅果去分辨這是青楓翅果?還是大屯尖葉槭翅果?
這翅果體型很小,不像是青楓的翅果,猜想應該是大屯尖葉槭的翅果。


「栗蕨」


〖大尖山步道〗雖然也是稜線,不過步道兩旁的蕨類是栗蕨較多,而不是芒萁,猜測這裏水氣比較重一點。(右下角有些細嫩的杜鵑)

「紅子莢蒾」


這是前面標示過的「紅子莢蒾」,花苞已經快要綻放。

「台灣赤楠」



看這紫紅色嫩葉,猜測應該是「台灣赤楠」。


D-2、【大尖山】->天秀宮。


「紅子莢蒾」



這裏有一株小棵的「紅子莢蒾」,小型白色花朵已經完全綻放,原來花朵如此迷你。

本來有點懷疑這幼小的莢蒾會不會是「呂宋莢蒾」??不過葉片表面沒有細毛,應該還是「紅子莢蒾」。




2018.01.06 〖紙寮坑古道〗-【上鹿窟崙山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

  1. 遊記:2018.01.06 〖紙寮坑古道〗-【上鹿窟崙山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
  2. 路線:路線紀錄:〖紙寮坑古道〗-【上鹿窟崙山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
  3. FB:【好野遊 賞台灣
  4. 相簿:2018.01.06 〖紙寮坑古道〗-【上鹿窟崙山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
  5. 植物:【耳空龜山】山系植物
  6. 遊記:淡蘭古道遊記路線彙整
  7. 無尾熊百爬的55爬:「無尾熊愛爬100目標紀錄


第一張圖,這次旅程所經過的四個福德宮(大都清朝年間,近百年土地公廟)。

第二張照片是這次的主旅程路線,沿著永定溪而上的〖紙寮坑古道〗,非常漂亮典型的台灣小溪流古道。
〖紙寮坑古道〗、〖一坑古道〗、〖菁桐古道〗都是〖淡蘭古道〗中段銜接汐止-菁桐之間的古道,只是〖紙寮坑古道〗、〖一坑古道〗路線非常短,需要搭配其他路線來完成「汐止-菁桐」,而〖菁桐古道〗規模大了許多,可以獨立銜接「汐止-菁桐」之間。
「2018.01.06 〖紙寮坑古道〗-【上鹿窟崙山(紙寮山)】-【四分尾山】-【大尖山】」這次路線,大致是將三段路線組合起來:
  • 〖紙寮坑古道〗
  • 【上鹿窟崙山(紙寮山)】步道
  • 〖大尖山步道〗。
其中經過三座山頭:
  • 【上鹿窟崙山(紙寮山)】
  • 【四分尾山】(641m、超級棒視野,只是這次霧、風很大 )
  • 【大尖山】(460m、小百岳)
這三條路線的特色,分別揉合了台灣北部三種不同的山徑風格:
  • 沿溪而行的〖紙寮坑古道〗(和內雙溪古道風格很相似)。
  • 直切等高線登小山頭的【上鹿窟崙山(紙寮山)】。
  • 〖大尖山步道〗則是典型稜線路線(【四分尾山】【大尖山】兩座山頭之間的稜線)。
算是一次滿足三種不同路線風格的北部山區。

【植物紀錄本文】

B、〖紙寮坑古道〗:
(〖紙寮坑古道〗這整段約2.29km,爬升238m,沿著永定溪蜿蜒而上,是今天最漂亮的一段路程,這段路徑會經過兩座福德宮。)


「紙寮溪」
P1067898 (1)

「馬藍」
P1067904 (1)


P1067911 (1)


P1067914 (1)


P1067916 (1)


P1067931 (1)


P1067933 (1)

P1067967 (1)


P1067968 (1)



D、【上鹿窟崙山(紙寮坑山)】



P1067975 (1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大屯山】群峰:植物彙整

第一張是在【大屯山西峰】回望【面天山】(有反射板那座山頭)、【向天山】。 第二張是往【大屯山主峰】路徑上,回望【面天山】、【大屯山西峰】、【大屯山南峰】(依序從右到左)三個山頭。 【大屯山】連峰五個山頭算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經典路線。 對於以追求里程、追求速度的山友來說,【大屯山】連峰這條路線具備基本距離和爬升,算是縱走基礎路線。 對於喜好地理的山友來說,【大屯山】+【七星山】七連峰則是著名的台灣火山地形。 對於喜好植物生態的山友來說,陽明山國家公園涵蓋的區域北降現象顯著,1000m海拔就可以出現中海拔山區特性。 短短距離之內同時有低海拔溪谷(〖內雙溪古道〗群、三芝古道群),箭竹草原、中海拔丘陵區(〖風擎步道〗),山谷小平原(二子坪、大屯坪),在小小範圍之內聚集了幾種不同地理型態所催生的生態。 以往不太了解,為何要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? 過去總覺得這國家公園海拔不高,不像玉山、雪霸國家公園有著大量百岳,而且陽明山國家公園離都會區如此的近,公園區內佈滿許多人工建物。 心裡深深懷疑著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初衷為何? 不過,隨著心態放下單純追求里程、速度、風景的爬山,開始關注不同地理區域所出現相同或是不同的植物生態,開始體會陽明山國家公園這裡的獨特性,似乎開始慢慢認同國家公園的必要性,也開始拋棄那些單純以「爬山、運動」作為出發點的質疑。 因此在遊記的撰寫方向,也越來越側重地理位置與植物的整合。 在方法上,通常會先整理路線軌跡方向性,其次整理所記錄的植物在這軌跡上的分佈,並進一步根據物種在不同路線上出現的位置來做整合。 這樣的轉變才兩三年,比較有心得的是大屯尖葉槭和雙葉蕨這兩個比較常見的植物,希望這個方法可以持續下去。 大屯山系植物相關彙整 相簿: 【大屯山】系植物 FB:【 好野遊 賞台灣 】 【大屯山】群峰:植物彙整 〖二子坪步道〗〖大屯坪步道〗植物賞 〖菜公坑步道〗植物賞 【七星山】2018植物賞 〖七星公園〗植物賞 【小觀音山】、〖大屯溪古道〗植物賞 〖內雙溪古道〗群植物賞 擎天崗〖風擎步道〗〖冷擎步道〗植物賞 這篇彙整是三次行程累積的資料,分別是2017的【大屯山】五峰、2020年【大屯山】四峰、【大屯山】主峰, 2017年還沒有非常認真的紀錄植物,而且一次走五個山頭,時程上...

【小觀音山】、〖大屯溪古道〗植物

上面這張是角桐草,下面這張是黃花鼠尾草。 10月剛好是角桐草、黃花鼠尾草花季,〖大屯溪古道〗滿滿盛開中。 這篇彙整前後相隔四年的【小觀音山】、〖大屯溪古道〗行程,一篇是2019年10月,一篇是2015年7月,除了季節差異,2015年那時尚不能關注到太多植物。 【2019.10.13【小觀音山】群峰、大屯溪古道 植物相簿: 【小觀音山】、〖大屯溪古道〗植物 遊記(2019年): 二訪【小觀音山】群峰、大屯溪古道 遊記(2015年): 2015.07.25【小觀音山】群峰下〖大屯溪古道〗 FB:【 好野遊 賞台灣 】 Part A、 【小觀音山】群峰 這次在小觀音山稜線看到不少杜鵑,可惜沒看到開花,網路資料說這些稜線上的杜鵑是「大屯杜鵑」(又名:唐杜鵑、中原氏杜鵑), 大屯杜鵑也是深桃紅色(花色和金毛杜鵑非常像),要辦認大屯杜鵑和金毛杜鵑,要看葉子,葉子上有厚厚的毛,而且黏黏的,就是金毛杜鵑。 等杜鵑花季,再來小觀音山探查一下。 「寒苺」 一開始不太確定這是「寒苺」?還是「虎耳草」? 「虎耳草」葉形雖然很像寒苺,不過虎耳草中間的葉脈顏色明顯很淺,很像白紋,和「寒苺」的區隔很大。 這植物葉脈是黑線條,應該是「寒苺」。 「杜虹花」(又名:台灣紫珠) 蠻常見的紫色果子。 「大屯細辛??大花細辛??」 往小觀音山北峰的箭竹叢下看到這不知名小草,猜測可能是細辛之類的。 這是「大屯細辛」?還是「大花細辛」?這葉片顏色很深,又是圓心型,實在不會從葉子去分辨大屯細辛?還是大花細辛? 拍攝當下,不知道要撥開葉子看看花色,所以沒有拍攝到花。 拍攝的地方,可以在背景看到箭竹林、芒草堆,因為這地點,會懷疑是陽明山區特有的大屯細辛。 「異葉木犀」 「異葉木犀」很有趣,同一棵樹上有兩種葉型:全緣、刺葉。 刺葉好像是偏樹木下方,陽光少的部位。樹木上方,陽光多,就會是全緣葉型。 類似有刺葉的還有「冬青」、「刺葉桂櫻」兩種, 「苗栗冬青」葉子互生和照片這棵不一樣。 「刺葉桂櫻」也是有兩種葉型:全緣、刺葉,只是「刺葉桂櫻」刺葉形態的刺比較短。 「??」(尚不確定品種) 這種小黃花,好像金絲桃,曝光沒處理好,有點過曝,希望找得到。 Part B、〖大屯溪古道〗 「角桐草」 10...

【七星山】植物篇(〖七星公園〗)

這是從【小觀音山】主峰眺望【七星山】群峰。  這篇匯集多次從不同路線走【七星山】拍攝觀察的植物。 植物紀錄:「 【七星山】2020.04.17 〖七星公園〗植物賞 」 植物相簿: 2020.04.17 〖七星公園〗 植物紀錄:「 2018.12.22 【凱達格蘭山】-【七星山主峰】-【七星山南峰】 」 植物相簿: 2018.12.22 【凱達格蘭山】-【七星山主峰】-【七星山南峰】 植物紀錄:「 2018.03.14 【七星山主峰】(苗圃登山口-小油坑)〖水車寮水圳步道〗 」 植物相簿: 2018.03.14【七星山主峰】(苗圃線) FB:【 好野遊 賞台灣 】 地理資料 【七星山】主峰,小百岳編號02、標高1120m,台北市最高峰。 【七星山】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重點推廣的路線,陽明山大縱走的十個山頭當中的中心點,算是台灣北部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。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規劃了三條登上七星山的路線,分別是: 〖冷水坑線〗:「冷水坑遊客中心」旁的登山口起登。 官方標示「七星山冷水坑線」,單程2.1km、爬升380m。 先經過【七星山東峰】,再到【七星山主峰】。 「東南-西北」走向。 〖小油坑線〗:「小油坑遊客中心」停車場旁的登山口起登。 官方標示「七星山小油坑線」,單程1.6km、爬升315m。 先經過【七星山主峰】,再到【七星山東峰】。 「西北-東南」走向。 〖苗圃線〗:陽明山童軍中心公車站旁的苗圃登山口起登。 官方標示「七星山苗圃線」:單程2.4km、爬升584m。 先到【七星山】主峰和東峰之間的鞍部叉路。 「西南-東北」走向。 「七星山苗圃線」是這三條當中,路程最長,爬升最多的路線。 遊記: 多次遊【七星山】 植物紀錄: 【七星山】植物篇(苗圃線、小油坑線、凱達格蘭山遺址區) 〖七星公園〗 植物紀錄: 【七星山】植物篇 植物相簿: 2020.04.17 〖七星公園〗 遊記: 多次遊【七星山】 FB:【 好野遊 賞台灣 】 這是在七星公園拍的「山寶鐸」,可能是花季末期,數量不多。 2020年在〖二子坪步道〗尋得「蘭崁馬藍」、〖菜弓坑步道〗尋得「紫花菫菜」「萎蕤」,希望來得及在花季末可以找到「山寶鐸」。 「2020.04.17 〖七星公園...